主页 详情

《装甲车辆设计》_魏巍,闫清东主编_96241994_

【书名】:《装甲车辆设计》
【作者】:魏巍,闫清东主编
【出版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时间】:2020.03
【页数】:652
【ISBN】:
【SS码】:96241994

最新查询

内容简介

第1章 绪论

1.1 坦克装甲车辆设计制造过程

1.1.1 计划和论证阶段

1.1.2 研究阶段

1.1.3 设计阶段

1.1.4 试制试验阶段

1.1.5 生产阶段

1.2 坦克装甲车辆设计指导原则和类型

1.2.1 设计指导原则

1.2.2 设计类型

1.3 坦克装甲车辆理论和设计技术的发展

第2章 战术技术要求

2.1 概述

2.2 一般性能

2.2.1 战斗全质量

2.2.2 乘(载)员人数

2.2.3 外廓尺寸

2.2.4 车底距地高

2.2.5 履带中心距

2.2.6 履带接地长

2.3 火力及火力机动性能

2.3.1 主要武器性能

2.3.2 辅助武器

2.3.3 弹药基数

2.3.4 弹药配比

2.3.5 射击精度

2.3.6 命中率

2.3.7 穿甲和破甲厚度

2.3.8 高低射界

2.3.9 方向射界

2.3.10 炮塔最大、最小回转角速度

2.3.11 火控系统类型和性能

2.3.12 观瞄装置性能

2.3.13 装弹方式

2.4 机动性能

2.4.1 动力装置性能

2.4.2 单位功率

2.4.3 最大速度

2.4.4 平均速度

2.4.5 加速性

2.4.6 转向性

2.4.7 制动性

2.4.8 通过性

2.4.9 最大行程

2.4.10 百公里耗油量

2.4.11 水上机动性

2.4.12 环境适应性

2.4.13 运输适应性

2.5 防护性能

2.5.1 装甲防护

2.5.2 三防能力

2.5.3 后效防护

2.5.4 伪装与隐身性能

2.5.5 综合防御系统性能

2.6 观察、通信与电子信息性能

2.6.1 观察性能

2.6.2 通信性能

2.6.3 电子信息性能

2.7 电气系统性能

2.8 电磁兼容性能

2.9 使用维修性能

2.9.1 平均寿命

2.9.2 大修期

2.9.3 平均故障时间

2.9.4 储存性能

2.9.5 自救能力

2.9.6 战斗准备时间

2.9.7 相对可用时间

2.9.8 主要部件更换时间

2.9.9 经济性能

第3章 总体设计

3.1 概述

3.2 总体设计程序

3.2.1 明确战术技术要求和任务

3.2.2 新概念探索,初步确定总体结构形式

3.2.3 确定各分系统的结构、类型、性能,并进行相关性能计算和分析

3.2.4 总体指标的分配及控制

3.2.5 系统匹配及整体优化

3.2.6 方案的评估和确定

3.2.7 总体布置和协调

3.2.8 配合试制、试验

3.3 动力装置的选择

3.3.1 动力种类的选择

3.3.2 柴油机冲程的选择

3.3.3 冷却方式的选择

3.3.4 气缸排列形式的选择

3.3.5 动力机组

3.4 武器的选择

3.4.1 移植其他炮种或专用坦克炮的选择

3.4.2 火炮或反坦克导弹的选择

3.4.3 线膛炮或滑膛炮的选择

3.4.4 口径大小选择

3.4.5 新型火炮和弹药的发展

3.5 总体布置

3.5.1 乘员布置

3.5.2 动力和传动系统布置

3.5.3 动力舱辅助系统布置

3.5.4 驾驶室布置

3.5.5 战斗室布置

3.5.6 弹药的布置

3.5.7 行动系统布置

3.6 确定外形尺寸、质量等一般性能参数

3.6.1 外廓尺寸的确定

3.6.2 战斗全质量的确定

第4章 装甲车体与炮塔

4.1 概述

4.2 装甲抗弹能力计算

4.2.1 穿甲弹的防护计算

4.2.2 破甲弹和碎甲弹的防护计算

4.2.3 装甲的配置

4.3 装甲车体设计

4.3.1 装甲车体设计要求

4.3.2 装甲车体设计步骤

4.3.3 装甲车体结构设计

4.4 炮塔设计

4.4.1 炮塔设计要求

4.4.2 塔体设计

4.4.3 炮塔座圈设计

第5章 传动系统

5.1 概述

5.1.1 传动系统设计要求

5.1.2 基本类型和发展

5.1.3 传动装置部件的设置

5.2 传动系统设计流程

5.3 单流传动系传动比的分配

5.3.1 确定传动范围

5.3.2 确定排挡数目和中间挡传动比

5.3.3 变传动比与定传动比的分配

5.3.4 各级定传动比的划分

5.4 双流传动系传动比的划分

5.4.1 双流传动比

5.4.2 直驶总传动比和规定转向半径的关系

5.4.3 双流传动的传动范围

5.4.4 空挡转向

5.4.5 传动比的确定和划分

5.5 载荷计算与传动元件设计

5.5.1 载荷计算

5.5.2 离合器设计

5.5.3 液力变矩器设计

5.5.4 齿轮设计

5.6 液压转向双流传动系统设计

5.6.1 基本原理及理论特性

5.6.2 设计关系式

5.7 液压液力复合双流传动系统设计

5.7.1 基本原理及理论特性

5.7.2 设计关系式

5.8 机电复合传动双流传动系统设计

5.8.1 基本原理及理论特性

5.8.2 设计关系式

第6章 制动系统

6.1 概述

6.2 车辆制动性能计算

6.2.1 制动评价参数

6.2.2 地面制动力

6.2.3 制动过程分析

6.2.4 制动减速度的概率分布

6.3 摩擦制动器设计计算

6.3.1 概述

6.3.2 片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6.3.3 片式制动器制动转矩计算

6.3.4 片式制动器热计算

6.4 液力减速器的设计计算

6.4.1 概述

6.4.2 液力减速器制动转矩计算

6.4.3 液力减速器热计算

6.5 液力机械联合制动系统

6.5.1 概述

6.5.2 联合制动原理

6.5.3 恒转矩控制方案

第7章 底盘操纵系统

7.1 概述

7.1.1 设计要求

7.1.2 底盘操纵系统组成

7.1.3 换挡操纵系统的分类

7.2 机械操纵系统

7.2.1 直接作用式机械操纵系统

7.2.2 机械操纵联动装置

7.2.3 弹簧助力式机械操纵系统

7.2.4 杠杆系统传导比

7.2.5 机械操纵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7.2.6 弹簧助力式机械操纵系统计算示例

7.3 液压操纵系统

7.3.1 典型的液压操纵系统

7.3.2 液压操纵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7.4 自动换挡操纵系统

7.4.1 系统组成

7.4.2 自动换挡过程及其品质控制

7.4.3 换挡规律及其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7.4.4 自动换挡操纵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第8章 悬挂系统

8.1 概述

8.1.1 悬挂装置的功用、类型与要求

8.1.2 行驶平稳性

8.1.3 缓冲可靠性

8.1.4 行驶平稳性与缓冲可靠性的矛盾

8.2 扭杆悬挂系统

8.2.1 扭杆悬挂装置的方案和类型

8.2.2 扭杆悬挂装置主要参数的计算

8.2.3 扭杆的结构设计

8.2.4 扭杆的材料、热处理及工艺措施

8.3 油气悬挂系统

8.3.1 油气悬挂装置的工作原理

8.3.2 油气悬挂装置的类型

8.3.3 油气悬挂装置的刚度

8.3.4 用图解分析法计算油气悬挂装置的特性

8.3.5 油气悬挂装置特性的解析计算

8.3.6 油气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

8.3.7 油气弹簧结构元件的材料及壁厚

8.3.8 关节轴承

8.4 减震器

8.4.1 减震器的功用、类型和要求

8.4.2 筒式液压减震器的工作原理

8.4.3 减震器的特性曲线

8.4.4 减震器的阻力系数

8.4.5 减震器主要尺寸的计算

8.4.6 液压减震器阀门和节流孔的计算

8.5 平衡肘

8.5.1 作用于平衡肘的外力

8.5.2 平衡肘危险截面内的应力

8.5.3 许用应力

8.5.4 平衡肘支座的结构

8.5.5 平衡肘支座轴承的计算

8.6 车体位置控制系统

8.6.1 概述和要求

8.6.2 车体位置控制系统的液压传动简图

8.6.3 车体位置控制系统的计算原理

第9章 履带行驶装置

9.1 概述

9.1.1 对履带行驶装置的基本要求

9.1.2 履带行驶装置的方案

9.2 履带

9.2.1 功用、类型和要求

9.2.2 作用于履带环上的力

9.2.3 金属铸造履带板结构设计

9.2.4 挂胶履带板设计

9.3 主动轮

9.3.1 功用、类型与要求

9.3.2 主动轮的主要参数计算

9.3.3 履带与主动轮的啮合

9.3.4 单销式履带啮合副

9.3.5 双销式履带啮合副

9.4 负重轮

9.4.1 功用、类型与要求

9.4.2 负重轮静载荷平均值

9.4.3 全金属负重轮和内部减振的负重轮的计算

9.4.4 外部减振的负重轮的计算

9.4.5 负重轮轴承的计算

9.5 诱导轮和履带张紧机构

9.5.1 诱导轮

9.5.2 履带张紧机构

9.6 履带行驶装置布置方案设计

9.6.1 履带行驶装置各主要部件尺寸的确定

9.6.2 履带行驶装置布置方案简图的确定

参考文献

索引